一条不起眼的微信朋友圈动态,一段看似普通的聊天记录,正在成为某些“黑色产业链”的关键载体。近几年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非法烟草交易也逐渐转移到了线上,而微信则成为这一灰色交易的“温床”。在朋友圈里,许多卖烟人通过不断地更新动态,用“千言万语”撰写内容,伪装自己,以吸引目标顾客,并避开监管的目光。
卖烟朋友圈“暗语”层出不穷
如果你仔细观察,一些微信朋友圈里看似平常的文案,实则暗藏玄机。这些卖烟人将广告内容巧妙地伪装成生活动态,用软性包装取代直白宣传。例如,有些卖家发布的动态可能是“今天心情不错,做了一单顺利的生意,好开心”,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非法烟草的交易。
而更多时候,他们用代码化的语言来沟通。一些“关键字”表面上毫不起眼,比如“好货”“新到”“放心品质”等,但业内人士和顾客一看便心领神会,明白这意味着某种品牌香烟已到货。
更有甚者,有卖烟人在朋友圈中不直接发布商品信息,而是通过分享日常生活的视频、图文,“润物细无声”地与潜藏的目标客户建立联系。一旦“信任”建立,他们便通过私聊开始交易。
一对一“销售推销”的策略
不仅在朋友圈发布动态吸引买家,卖烟人更是将大量精力用在微信私聊上。在这些沟通中,卖家善于通过和客户的谈话,不断了解对方需求,推荐合适产品,同时也规避潜在的风险。
比如,在记者调研发现的多起微信卖烟案例中,卖烟人会特别注意对客户身份的判断。在初次聊天时,他们不会直接询问“买烟”一事,而是通过侧面测试,比如“您平时喜欢哪个牌子的烟”“最近什么价格比较合适?”逐步引导对话。一旦确定对方是熟客或者圈内人,他们便会进一步展开讨论,甚至打折甚至包邮,以拉拢客户。
过程中,卖家措辞谨慎,大量使用隐晦的语言或表情符号来代替敏感词汇。例如,“某品牌硬盒”以“红H烟”表示、数量“20条”用“2箱”代替等,而一些擅长营销的卖烟人甚至会专门为客户拍摄开箱视频,展示自己商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,以获取信任。
网上交易如何“规避”监管
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,这些通过微信非法销售烟草的团伙普遍有着严密的规避手段。首先,他们选用微信而非其他网络平台,正是因为微信拥有较强的私密性——朋友圈动态传播范围受限,聊天记录只有当事双方才能查看。
其次,卖家通常不会直接使用银行转账,而是通过数字支付平台套用第三方,例如红包转账或虚拟账户进行资金流动,以此隐藏踪迹。
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一名长期在微信销售走私香烟的卖家告诉客户:“我们提供伪冒充快递公司发货的方式,所有物品不会显示烟草相关信息。” 通过伪装物流信息,这些卖烟人成功将非法商品流通至全国多地。
此外,卖家与买家合作时,通常会要求对方“绝对保密”,比如让客户不要转发商品信息,避免任何与烟草交易有关的文字被曝光。他们深知一旦信息落入监管部门的视线,整条交易链可能被一锅端。
灰色产业隐患深
微信非法卖烟表面上看是个体行为,但深入挖掘后,你会发现这早已是团伙化操作。很多上线商拥有自己稳定的进货渠道,包括走私队伍、非法加工厂等,他们通过物流线辐射全国终端小商户或微信零售商。
这种“私人模式”的线上销售,逃脱了监管部门对烟草流通的管理,一方面严重冲击了正规烟草零售市场,另一方面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流失。
更为严重的是,部分背后的非法烟草来源不明,质量无法得到保障,有时可能混入假冒成分,长期吸食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。
社会呼吁加大治理力度
许多人士呼吁,治理微信卖烟现象需要综合手段,既要加强监管技术、完善法律法规,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,不要贪图低价或方便选择非法渠道购买烟草。
这一灰色产业链的背后不仅隐藏着法律风险,也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造成了不良影响。期待有关部门能在技术和宣传方面加大努力,斩断这一日益猖獗的违法链条,从根源上清理网络环境。